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叫阿呆的人,整天悶悶不樂,很不開心,對身邊的一切都不滿意。最后成了一個不快樂的孩子。
阿呆生活的特別不開心,考試不及格,老師讓他叫家長。同桌的女生長了滿臉雀斑,還缺了兩顆門牙,她總愛把胳膊放在阿呆的桌子上。父親是個清潔工,母親是個收破爛的,他們的工作使他難堪,無地自容。每天放學回家,鄰居家的大狼狗,汪汪叫著,很是煩人……
阿呆討厭他生活中的一切,他總覺得老天在跟他作對,把什么討厭的東西都扔到他那兒去。他整天愁眉苦臉,絲毫沒有快樂的感覺。
他聽人家說南面的高山上住著一位快樂女神,凡是找到她的人,都能找到快樂。不快樂的阿呆決定去尋找那位快樂女神。
阿呆背著行囊,一直向南走,走了九九八十一天,過了九九八十一條河,終于來到了山腳,山上長滿了郁郁蔥蔥的樹木,一片片綠的顏色,讓阿呆特別心煩,也便沒有心情欣賞山上的景色。他爬了九九八十一天,終于在一顆大樹下找到了快樂女神的小屋。
那屋子很破爛,臺階上長滿了青苔,房檐下筑滿了鳥巢。阿呆推開小屋的破門,看到一張破桌子旁坐著一位相貌丑陋,衣衫襤褸的老太婆。他奇怪地問:“這山上不是有個快樂女神么,我怎么一直都找不到?”
老太婆裂開沒牙的嘴嘿嘿地笑笑,說:“我就是快樂女神。”
“可你又老又丑。”
“我老,可我比別人經歷過更多快樂的事。我丑,可我皺紋的線條還是相當明快,富有藝術的動感。”
“你的衣服又臟又破。”
“我的衣服吸取了大自然的精華,上面沾有大自然的脂粉。”
“你的房子又破又小。”
“我喜歡小巧玲瓏的東西,這屋子是完美的藝術品。”
“可是,你一個人住在這荒山野嶺,不怕嗎?”
“誰說我是一個人,山上的樹木是我的衛兵,山上的動物是我的保鏢,它們時時刻刻保護我。”
阿呆用怪異的目光注視著這位奇怪的老人。
“為什么一切東西在你眼中都是快樂的!”
“因為我想讓他們快樂,”老人又微笑了,“不管是什么東西。你用快樂的眼光去看它,用快樂的心情去體驗它,它就是美麗的,也是快樂的,你也就會快樂。”
什么是快樂?快樂不過是一種心態罷了。欲壑它難平,欲望越深,快樂就越少,曾有一位少年問一位智者:“我怎樣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帶給別人快樂的人?”智者送少年四句話:把自己當成別人,把別人當成自己,把別人當成別人,把自己當成自己。少年依智者之言走過他的人生歷程之后,也成了一位智者,他是一個愉快的人,也給每個見過他的人帶來快樂。智者的四句箴言好比一帖快樂處方。
把自己當成別人。把自己當成別人,需要我們站在公平、公正的角度來審視自身。我們在生活中都經常容易犯一個公認的“通病”,就是只看見別人缺點,看不見自己的缺點。當我們用挑剔的目光審視別人的同時,也應該用同樣挑剔的目光審視自己,這樣我們才可以更清醒的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,更好的加以改進。
把別人當成自己。把別人當成自己,與人交往,遇事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,這事碰到自己頭上,我會怎樣想,該怎么辦?對別人多點同情心,多給點幫助。我們學會換位思考,可以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。不要讓表面表現,摭蓋了本質問題。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切身的體會和認識到癥結所在,而后才可能對癥下藥。
把別人當成別人。把別人當成別人,強調的是一種尊重。蕓蕓眾生,個性不同,你有你的性格,我有我的性格,他有他的性格,性格沒有好壞之分,只有合適不合適,不要奢望去改變他人,每個人的性格都值得尊重,
把自己當成自己。把自己當成自己,強調的是一種“自我”,一種自信。當失敗時,我們更多的應該是總結經驗教訓,正視問題、分析問題、認識問題、解決問題,而非懷疑自己的風格。我們常常說多數人說是對的就是對的,但是,結果,往往,真理卻是掌握在少數人手里。別人的意見可以聽取,自己的堅持不能輕易放棄,更不能因為別人的意見影響了心情。
快樂就好比一盆滿滿的水,傾斜的角度不同,倒出的量也不同,而心態就是那傾斜的角度。
(責任編輯:振超網業) |